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实验

  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实验是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的。  关于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实验以及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有哪些,拉曼效应实验,拉曼效应实验报告,拉曼效应的应用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拉曼效应…

  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实验是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的。

  关于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实验以及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有哪些,拉曼效应实验,拉曼效应实验报告,拉曼效应的应用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

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是什么,拉曼效应实验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

  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物理教授,自幼对他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对音乐和乐器的爱好。

  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

  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

  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

  由于生病,拉曼失去了去英国某个著名大学作博士论文的机会。

  独立前的印度,如果没有取得英国的博士学位,就没有资格在科学文化界任职。

  但会计行业是唯一的例外,不需先到英国受训。

  于是拉曼就投考财政部以谋求职业,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总会计助理的职务。

  拉曼在财政部工作很出色,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他并不想沉浸在官场之中。

  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目标,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继续研究声学和乐器理论。

  加尔各答有一所学术机构,叫印度科学教育协会,里面有实验室,拉曼就在这里开展他的声学和光学研究。

  经过十年的努力,拉曼在没有高级科研人员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也发表了许多论文。

  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邀请他担任物理学教授,使他从此能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

  他在加尔各答大学任教十六年期间,仍在印度科学教育协会进行实验,不断有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向他学习、与他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体。

  许多人在他的榜样和成就的激励下,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沙哈(M.N.Saha)和玻色(S.N.Bose)。

  这时,加尔各答正在形成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尔各答大学和拉曼小组在这里面成了众望所归的核心。

  1921年,由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去英国讲学,说明了他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

  拉曼返回印度后,立即在科学教育协会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

  许多人参加了这些研究。

  这些人大多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在休假日来到科学教育协会,和拉曼一起或在拉曼的指导下进行光散射或其它实验,对拉曼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年间他们共发表了大约五六十篇论文。

  他们先是考察各种媒质分子散射时所遵循的规律,选取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的物态、不同的压强和温度,甚至在临界点发生相变时进行散射实验。

  1922年,拉曼写了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这项研究,题名《光的分子衍射》,书中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

  在最后一章中,他提到用量子理论分析散射现象,认为进一步实验有可能鉴别经典电磁理论和光量子碰撞理论孰是孰非。

  1923年4月,他的学生之一拉玛纳桑(K.R.Ramanathan)第一次观察到了光散射中颜色改变的现象。

  实验是以太阳作光源,经紫色滤光片后照射盛有纯水或纯酒精的烧瓶,然后从侧面观察,却出乎意料地观察到了很弱的绿色成份。

  拉玛纳桑不理解这一现象,把它看成是由于杂质造成的二次辐射,和荧光类似。

  因此,在论文中称之为“弱荧光”。

  然而拉曼不相信这是杂质造成的现象。

  如果真是杂质的荧光,在仔细提纯的样品中,应该能消除这一效应。

  在以后的两年中,拉曼的另一名学生克利希南(K.S.Krishnan)观测了经过提纯的65种液体的散射光,证明都有类似的“弱荧光”,而且他还发现,颜色改变了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

  众所周知,荧光是一种自然光,不具偏振性。

  由此证明,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不是荧光效应。

  拉曼和他的学生们想了许多办法研究这一现象。

  他们试图把散射光拍成照片,以便比较,可惜没有成功。

  他们用互补的滤光片,用大望远镜的目镜配短焦距透镜将太阳聚焦,试验样品由液体扩展到固体,坚持进行各种试验。

  与此同时,拉曼也在追寻理论上的解释。

  1924年拉曼到美国访问,正值不久前A.H.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效应,而怀疑者正在挑起一场争论。

  拉曼显然从康普顿的发现得到了重要启示,后来他把自己的发现看成是“康普顿效应的光学对应”。

  拉曼也经历了和康普顿类似的曲折,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才在1928年初作出明确的结论。

  拉曼这时已经认识到颜色有所改变、比较弱又带偏振性的散射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他参照康普顿效应中的命名“变线”,把这种新辐射称为:“变散射”(modified scattering)。

  拉曼又进一步改进了滤光的方法,在蓝紫滤光片前再加一道铀玻璃,使入射的太阳光只能通过更窄的波段,再用目测分光镜观察散射光,竟发现展现的光谱在变散射和不变的入射光之间,隔有一道暗区。

  就在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决定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判决意义的实验。

  他从目测分光镜看散射光,看到在蓝光和绿光的区域里,有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

  每一条入射谱线都有相应的变散射线。

  一般情况,变散射线的频率比入射线低,偶尔也观察到比入射线频率高的散射线,但强度更弱些。

  不久,人们开始把这一种新发现的现象称为拉曼效应。

  1930年,美国光谱学家武德(R.W.Wood)对频率变低的变散射线取名为斯托克斯线;

  频率变高的为反斯托克斯线。

   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会发生散射,散射光中除了与激发光波长相同的弹性成分(瑞利散射)外,还有比激发光的波长长的和短的成分,后一现象统称为拉曼效应。

  由分子振动、固体中的光学声子等元激发与激发光相互作用产生的非弹性散射称为拉曼散射,一般把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合起来所形成的光谱称为拉曼光谱。

  由于拉曼散射非常弱,所以直到1928年才被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等人发现。

  当时他们用汞灯单色光来照射某些液体时,在液体的散射光中观测到了频率低于入射光频率的新谱线。

  在拉曼等人宣布了他们发现的几个月后,苏联物理学家兰德斯-别尔格等也独立地报道了晶体中的这种效应存在。

  由于拉曼散射非常弱,强度大约为瑞利散射的千分之一。

  在激光器出现之前,为了得到一幅完善的光谱,往往很费时间。

  激光器的出现使拉曼光谱学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因为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具有很好的单色性、方向性,且强度很大,因而它们成为获得拉曼光谱近乎理想的光源。

   (1)Material checks: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ntaminations, stress材料(2)Corrosions products: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oxides腐蚀(3)Carbon: diamond -CVD and natural,amorphous carbon,carbon fibres碳(4)Adsorbates on catalysts and electrode surfaces催化剂和电极表面(5)Forensic: detection & identification of drugs, explosives, fabrics etc. 适于法庭(6)Mineralogy and Gemmology: characterisation,inclusions,purity宝石学(7)Art: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s and paintings, (restauration!) (建筑物等)修复,修缮) 艺术品 拉曼效应的机制和荧光现象不同,并不吸收激发光,因此不能用实际的上能级来解释,恩和黄昆用虚的上能级概念说明拉曼效应。

  假设散射物分子原来处于电子基态,振动能级如上图所示。

  当受到入射光照射时,激发光与此分子的作用引起极化可以看作虚的吸收,表述为电子跃迁到虚态(Virtual state),虚能级上的电子立即跃迁到下能级而发光,即为散射光。

  存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散射光中既有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谱线,也有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谱线,前者称为瑞利线,后者称为拉曼线。

  在拉曼线中,又把频率小于入射光频率的谱线称为斯托克斯线,而把频率大于入射光频率的谱线称为反斯托克斯线。

   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的消息传遍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实验室相继重复,证实并发展了他的结果。

  1928年关于拉曼效应的论文就发表了57篇之多。

  科学界对他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

  拉曼是印度人民的骄傲,也为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作出了榜样,他大半生处于独立前的印度,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实在令人钦佩。

  特别是拉曼是印度国内培养的科学家,他一直立足于印度国内,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建立了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

  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

  他在发展印度的科学事业上立下了丰功伟绩。

  拉曼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

  在他持续多年的努力中,显然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针对理论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

  拉曼很重视发掘人才,从印度科学教育协会到拉曼研究所,在他的周围总是不断涌现着一批批赋有才华的学生和合作者。

  就以光散射这一课题统计,在三十年中间,前后就有66名学者从他的实验室发表了377篇论文。

  他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

  拉曼爱好音乐,也很爱鲜花异石。

  他研究金刚石的结构,耗去了他所得奖金的大部分。

  晚年致力于对花卉进行光谱分析。

  在他80寿辰时,出版了他的专集:《视觉生理学》。

  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

  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园里。

拉曼效应的研究过程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

  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物理教授,自幼对他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对音乐和乐器的爱好。

  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

  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

  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

  由于生病,拉曼失去了去英国某个著名大学作博士论文的机会。

  独立前的印度,如果没有取得英国的博士学位,就没有资格在科学文化界任职。

  但会计行业是唯一的例外,不需先到英国受训。

  于是拉曼就投考财政部以谋求职业,结果获得第一名,被授予总会计助理的职务。

  拉曼在财政部工作很出色,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但他并不想沉浸在官场之中。

  他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学目标,把业余时间全部用于继续研究声学和乐器理论。

  加尔各答有一所学术机构,叫印度科学教育协会,里面有实验室,拉曼就在这里开展他的声学和光学研究。

  经过十年的努力,拉曼在没有高级科研人员指导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也发表了许多论文。

  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邀请他担任物理学教授,使他从此能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

  他在加尔各答大学任教十六年期间,仍在印度科学教育协会进行实验,不断有学生、教师和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向他学习、与他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体。

  许多人在他的榜样和成就的激励下,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其中消厅丛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沙哈(M.N.Saha)和玻色(S.N.Bose)。

  这时,加尔各答正在形成印度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尔各答大学和拉曼小组在这里面成了众望所归的核心。

  1921年,由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去英国讲学,说明了他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

  拉曼返回印度后,立即在科学教育协会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各种透明媒质中光散射的规律。

  许多人参加了这些研究。

  这些人大多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在休假日来到科学教育协会,和拉曼一起或在拉曼的指导下进行光散射或其它实验,对拉曼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年间他们共发表了大约五六十篇论文。

  他们先是考察各种媒质分子散射时所遵循的规律,选取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的物态、不同的拿樱压强和温度,甚至在临界点发生相变时进行散射实验。

  1922年,拉曼写了一本小册子总结了这项研究,题名《光的分子衍射》,书中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

  在最后一章中,他提到用量子理论分析散射现象,认为进一步实验有可能鉴别经典电磁理论和光量子碰撞理论孰是孰非。

  1923年4月,他的学生之一拉玛纳桑(K.R.Ramanathan)第一次观察到了光散射中颜色改变的现象。

  实验是以太阳作光源,经紫色滤光片后照射盛有纯水或纯酒精的烧瓶,然后从侧面观察,却出乎意料地观察到了很弱的绿色成份。

  拉玛纳桑不理解这一现象,把它看成是由于杂质造成的二次辐射,和荧光类似。

  因此,在论文中称之为“弱荧光”。

  然而拉曼不相信这是杂质造成的现象。

  如果真是杂质的荧光,在仔细提纯的样品中,应该能消除这一效应。

  在以后的两年中,拉曼的另一名学生克利希南(K.S.Krishnan)观测了经过提纯的65种液体的散射光,证明都有类似的“弱荧光”,而且他还发现,颜色改变了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的。

  众所周知,荧光是一种自然光,不具偏振性。

  由此证明,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不是荧光效应。

  拉曼和他的学生们想了许多办法研究这一现象。

  他们试图把散射光拍成照片,以便比较,可惜没有成功。

  他们用互补的滤光片,用大望远镜的目镜配短焦距透镜将太阳聚焦,试验样品由液体扩展到固体,坚持进行各种试验。

  与此同时,拉曼也在追寻理论上的解释。

  1924年拉曼到美国访问,正值不久前A.H.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效应,而怀疑者正在挑起一场争论。

  拉曼显然从康普顿的发现得伏高到了重要启示,后来他把自己的发现看成是“康普顿效应的光学对应”。

  拉曼也经历了和康普顿类似的曲折,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才在1928年初作出明确的结论。

  拉曼这时已经认识到颜色有所改变、比较弱又带偏振性的散射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他参照康普顿效应中的命名“变线”,把这种新辐射称为:“变散射”(modified scattering)。

  拉曼又进一步改进了滤光的方法,在蓝紫滤光片前再加一道铀玻璃,使入射的太阳光只能通过更窄的波段,再用目测分光镜观察散射光,竟发现展现的光谱在变散射和不变的入射光之间,隔有一道暗区。

  就在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决定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判决意义的实验。

  他从目测分光镜看散射光,看到在蓝光和绿光的区域里,有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

  每一条入射谱线都有相应的变散射线。

  一般情况,变散射线的频率比入射线低,偶尔也观察到比入射线频率高的散射线,但强度更弱些。

  不久,人们开始把这一种新发现的现象称为拉曼效应。

  1930年,美国光谱学家武德(R.W.Wood)对频率变低的变散射线取名为斯托克斯线;频率变高的为反斯托克斯线。

   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会发生散射,散射光中除了与激发光波长相同的弹性成分(瑞利散射)外,还有比激发光的波长长的和短的成分,后一现象统称为拉曼效应。

  由分子振动、固体中的光学声子等元激发与激发光相互作用产生的非弹性散射称为拉曼散射,一般把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合起来所形成的光谱称为拉曼光谱。

  由于拉曼散射非常弱,所以直到1928年才被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等人发现。

  当时他们用汞灯单色光来照射某些液体时,在液体的散射光中观测到了频率低于入射光频率的新谱线。

  在拉曼等人宣布了他们发现的几个月后,苏联物理学家兰德斯-别尔格等也独立地报道了晶体中的这种效应存在。

  由于拉曼散射非常弱,强度大约为瑞利散射的千分之一。

  在激光器出现之前,为了得到一幅完善的光谱,往往很费时间。

  激光器的出现使拉曼光谱学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因为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具有很好的单色性、方向性,且强度很大,因而它们成为获得拉曼光谱近乎理想的光源。

   (1)Material checks: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ntaminations, stress材料

  (2)Corrosions products: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oxides腐蚀

  (3)Carbon: diamond -CVD and natural,amorphous carbon,carbon fibres碳

  (4)Adsorbates on catalysts and electrode surfaces催化剂和电极表面

  (5)Forensic: detection & identification of drugs, explosives, fabrics etc. 适于法庭

  (6)Mineralogy and Gemmology: characterisation,inclusions,purity宝石学

  (7)Art: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s and paintings, (restauration!) (建筑物等)修复,修缮) 艺术品 拉曼效应的机制和荧光现象不同,并不吸收激发光,因此不能用实际的上能级来解释,恩和黄昆用虚的上能级概念说明拉曼效应。

  假设散射物分子原来处于电子基态,振动能级如上图所示。

  当受到入射光照射时,激发光与此分子的作用引起极化可以看作虚的吸收,表述为电子跃迁到虚态(Virtual state),虚能级上的电子立即跃迁到下能级而发光,即为散射光。

  存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散射光中既有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谱线,也有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谱线,前者称为瑞利线,后者称为拉曼线。

  在拉曼线中,又把频率小于入射光频率的谱线称为斯托克斯线,而把频率大于入射光频率的谱线称为反斯托克斯线。

   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的消息传遍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实验室相继重复,证实并发展了他的结果。

  1928年关于拉曼效应的论文就发表了57篇之多。

  科学界对他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

  拉曼是印度人民的骄傲,也为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作出了榜样,他大半生处于独立前的印度,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实在令人钦佩。

  特别是拉曼是印度国内培养的科学家,他一直立足于印度国内,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建立了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

  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

  他在发展印度的科学事业上立下了丰功伟绩。

  拉曼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

  在他持续多年的努力中,显然贯穿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针对理论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研究。

  拉曼很重视发掘人才,从印度科学教育协会到拉曼研究所,在他的周围总是不断涌现着一批批赋有才华的学生和合作者。

  就以光散射这一课题统计,在三十年中间,前后就有66名学者从他的实验室发表了377篇论文。

  他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

  拉曼爱好音乐,也很爱鲜花异石。

  他研究金刚石的结构,耗去了他所得奖金的大部分。

  晚年致力于对花卉进行光谱分析。

  在他80寿辰时,出版了他的专集:《视觉生理学》。

  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

  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园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zengtu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航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ngzai.com/195394.html

(0)
小航的头像小航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